Shanghai Lvle Bio-Tech Co.,Ltd?
四、稻米鎘控制的技術方法
按照“分類控制、分區施策” 的總體思路,針對稻米鎘控制技術應用區域,堅持“動態監控、分區施策,因地制宜、綜合防控,經濟有效、生態環保” 的基本要求, 采取“源頭控制、土壤調理、品種選用、水肥管理、土壤改良、種植調整”的技術方法,建立稻米鎘污染綜合防控體系,保護稻田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生產。
(一) 源頭控制
針對存在鎘污染風險的Ⅱ、Ⅲ類控制區,開展稻米產品和農田土壤、灌溉水、大氣沉降、酸雨等產地環境因素以及肥料等農用投入品的鎘含量動態監測,最好采取“一對一” 協同方式同時監測稻米產品與土壤,以評價鎘污染風險,控制輸入性鎘污染的風險和切斷新增鎘污染的來源。
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工業污水灌溉稻田,避免因長期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的肥料導致土壤重金屬的生物活性增加,防止施用含鎘量不符合GB/T 23349 《肥料中砷、鎘、鉛、鉻、汞生態指標》要求的礦物肥料、商品有機肥,禁止使用工業廢料、城鎮生活垃圾和河塘底泥、污泥等來源的肥料。通過對肥料等投入品的控制,減少因投入品使用不當而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增加。
秸稈還田雖是當前生產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但對于存在著鎘污染風險的稻田,應控制秸稈還田量,尤其是高風險污染區,應采取措施將稻草秸稈打捆移走并離田安全利用,避免重金屬鎘通過植株吸收后又返回到稻田,使得土壤鎘的生物活性提高。
(二) 土壤調理
稻米中的重金屬鎘主要是由植株根系從土壤中吸收、轉運和積累的。稻田施用石灰等堿性物質以及各類土壤調理劑,通過調節土壤酸堿度,以及螯合、鈍化土壤中的重金屬鎘,從而降低土壤有效態鎘的含量和生物活性,是一條比較有效的控鎘技術途徑。尤其施用石灰是南方稻區廣泛采用的土壤改良措施,能快速調節土壤pH 值, 適宜于酸性土壤。但不同地區稻田的適宜石灰用量差別較大,石灰在提高pH 值的同時,土壤中有效態鐵、鋅、錳、銅、鎳等礦質元素含量降低,也影響土壤團粒結構及微生物群落,造成養分流失和土壤板結。因此,既需確定適宜石灰用量,也要注意石灰施用周期。
施用土壤調理劑時,必須在田間應用驗證基礎上,確定其適用條件、施用時期和施用量等技術指標,應能有效降低適宜地區的稻米產品鎘積累,且成本低、可操作,經評估不存在對農田環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風險。可根據不同產地環境條件和重金屬污染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施用以堿性肥料、天然礦物質、生物有機物料、微生物菌劑、農業廢棄物、加工副產物及新型環保物料等來源的土壤調理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