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Lvle Bio-Tech Co.,Ltd?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8年01期
作者:張衛星1,毛雪飛2,劉仲齊3,王敏2,朱智偉1
單位:1.中國水稻研究所,農業部稻米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 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 3.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農業環境污染修復研究中心
稻米是我國最主要的口糧,全國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稻米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供給和廣大民眾身體健康。近年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 萬hm2 以上,稻谷總產量保持在2 億t 左右,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0%,其中85%以上用作口糧消費。
重金屬鎘是植物生長的非必需元素,而水稻又是最易吸收富集鎘的單子葉植物和最重要的食源性植物,已成為人類鎘的主要膳食暴露源。由于稻谷有殼,一般來說農藥很難遷移進去,經儲存、加工成大米再到餐桌,時間比較長,農藥降解已過半衰期。大米加工工序簡單,只經脫殼、磨精、色選等處理,不需使用添加劑。霉變大米不會作食用也很少用作飼料,黃曲霉毒素等安全風險不成問題。因此,重金屬鎘污染成為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
針對稻米重金屬鎘污染問題,為保障糧食安全、指導水稻生產、降低稻米鎘含量,本文在充分調研、吸收稻米控鎘技術成果和生產實踐案例的基礎上,對篩選低鎘積累品種、施用石灰調酸等控鎘技術開展田間試驗驗證,結合我國目前稻田鎘污染現狀,提出了以稻米產品鎘含量與土壤重金屬安全等級相結合,按照“分類控制、分區施策” 的總體思路和“就高不就低” 的風險控制原則,明確了稻米鎘控制生產技術應用區域的分類方法、控鎘原則與技術要求,并形成了以“污染源頭控制、稻田土壤調理、選用適宜品種、優化水肥管理”為主,“土壤修復改良、作物種植調整” 為輔的綜合控鎘技術,同時強調科學施用土壤調理劑,嚴防出現二次污染。
一、我國稻米鎘污染問題及其成因
稻米中鎘超標問題由來已久。2013 年2 月27日,《南方日報》發表了一篇以“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 為標題的報道,隨后發酵形成“鎘大米” 事件,給湖南以及一些南方水稻主產區的稻米種植和加工帶來了極大沖擊。當地大米加工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庫存積壓嚴重, 導致農民種稻積極性急劇下降,影響了近年來全國糧食收儲工作,使國家糧食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安全均受到一定威脅,其波及范圍之廣、公眾反應之強實屬少見。根據多年來監測結果,稻米鎘超標情況較為嚴重的是湖南、四川、廣西、江西等南方秈稻產區,而北方粳稻產